海外巨头留空白,中国物流企业出海步入深水区
“黑五”刚刚过去,SHEIN、Temu、速卖通等跨境电商争当“卷王”的节点也告一段落。但在背后,决定跨境电商平台胜负的关键之一——物流,也再度引来了注意力。
国内快递物流内卷,海外需求却在疯涨,因此物流企业们成群结队地出海,无论是京东、菜鸟、极兔还是顺丰与三通一达,都在酝酿着各种打法,奔赴海外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尤其是今年以来,多家出海的物流企业都喊出了口号,誓要从海外市场挖出新机遇,将业务版图扩大。
只是除了共赴海外的同胞之外,物流企业们还需要和UPS、FedEx、DHL等海外巨头展开竞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但究竟谁能够先占据领头羊的位置呢?
快递战,重在天空
国内快递企业布局出海业务已超过十年,近几年虽然迎来了高速发展,但仍然处于摸索阶段。而要想在海外走得稳,首先必备的就是在国内的坚实基础,完成出海的基础建设。
今年以来,圆通速递出海动作不断,但15年前,喻渭蛟去美国考察海外物流发展情况时,看到美国孟菲斯的联邦速递北美物流中心与其高度自主化信息化的分拣中心,受到了一次不小的震撼。那个时候,喻渭蛟就默默立下计划,一定要建立自己的航空公司,“有飞机的快递公司不是真正的快递公司,另外还要让信息科技引领企业发展。
后来,我们看到圆通在2022年买下8架飞机,圆通集团更名为“圆通国际”,之后又在2023年成立航空公司。嘉兴航空物流枢纽“东方天地港”也在加紧施工中,总投资达132亿元,预计2025年投入运营。这一切,都剑指面向全球的出海业务。
空运实力,是决定着未来全局发展的关键基础,这是快递企业的共识。截至2022年9月,顺丰的航空机队规模就达到了73架,这一数字后来上涨到84架,同时顺丰也是国内快递行业中首家拥有自有全货机的公司;京东则拥有17架飞机,并在多个城市建立了航空物流中心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快递基础设施投入持续加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营业网点达到43.4万处,拥有国内快递专用货机161架,拥有运输汽车36.8万辆,业务量实现了从"年均百亿"到"月均百亿"的巨大跨越。
除了通过购买的方式提高运力,物流企业也会选择与航空公司合作的方式来包机运送。例如菜鸟在2018年,与新加坡航空达成战略合作,2020年与阿联酋航空等多家中东航空达成包机合作,又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和深圳机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航空货运中心并引入多条国际航空货源航线。
还有极兔,同样在2022年8月,极兔速递与海航货运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海航航空通达全国300余个城市,拥有国内国际航线2000余条,飞机600余架,可以迅速为极兔赋能中高端运力。
使用国际空运专线的跨境物流方式被称为国际专线物流,相对于传统的邮政小包、商业国际快递来说,更具时效与性价比,因此成为了如今国内跨境电商主流的物流模式。顺丰、京东、菜鸟、极兔等企业出海时,为了提升竞争力,将提高空运实力作为了基建的重要部署。
全球化思考,落地化执行
除了抓紧打造基础建设,各大物流公司出海也在拼速度拼服务。
不久前,菜鸟与速卖通联手推出了全球包裹5日达。据菜鸟国际快递数据显示,今年黑五前,速卖通菜鸟跨境优选仓的备货量同比去年涨了近9倍,其中大部分商品将被运往“全球5日达”服务覆盖的国家。
8月底,TEMU正式进军东南亚,将菲律宾作为落地首战。根据官网信息,TEMU在东南亚选择了极兔的国际业务 J&T Express作为物流合作伙伴,物流交付时间在5到10天。
然而在几年前,海外的消费者如果想收到来自中国电商平台的商品,至少需要等待60天。伴随着物流企业基础建设的完善,这一时间直接缩短为原来的十二分之一,某种程度上再一次展示了“基建狂魔”的实力。
在今年“黑五”之前,顺丰、京东都下了同样的功夫。顺丰面向使用亚马逊线上“购买配送”服务的卖家,推出旺季“晚到必赔”增值服务。11月15日至12月31日活动期间,卖家能享受由中国发至美国流向9折运费优惠,并承诺晚到必赔,按比例赔付运费,单票最高赔偿金额为300元人民币;京东则对新仓配客户部分海外仓免除仓储租金,同时,部分海外仓也可以免除旺季附加费。
说到这里,其实就要提到物流企业在布局出海业务时,对于本地物流网络的建设。这些企业无一不在奉行此前全球化浪潮期间的一个观点: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全球化思考,落地化执行)。
今年6月的2023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菜鸟集团CEO万霖曾宣布称未来将以每年1至2个国家的节奏建设海外本地物流网络,在欧洲、北美和东南亚等海外重点市场深入运营关键物流要素。
京东物流也认为加快本地仓建设十分重要,但方向是选择和自家跨境电商结合的当地仓配。
2022年7月,京东先是斥资5亿元人民币买下了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的物流仓库,同年10月,又以3.6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连锁超市Tesco位于英格兰北部城市唐卡斯特的一个配送中心。近期,京东再次投入约合21.43亿元人民币,成功收购了高盛位于英国的大型物流资产包。
根据京东的财报显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京东物流已经运营超过1500个仓库,包括云仓生态平台的管理面积在内,京东物流仓储网络总管理面积超过了3100万平方米。
目前,国内跨境电商物流主要分为直邮与海外仓这两种模式,前者链条更长,用户下单后从国内发货;后者则是商品提前运输至目的国仓库,在消费者下单后从当地直接出货发货,链条较短,时效性更强,因此在近两年的内卷当中,市场份额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也倒逼着物流企业在出海时加快对时效服务做出提升。
海外巨头留空白,但腾飞时刻还没到
从上述发展动态不难看出,国内物流企业在出海时,不再像国内竞争时疯狂进行价格战,反而方方面面都需要进行考验,这也是面对更广阔市场,不得不做出的策略调整。
正如极兔副总裁后军仪此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所谈到的:“我们认为价格只是竞争的一个方面,相关竞争在任何行业都是普遍存在的。通过规模化、精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经营管理,使我们的成本降低,把这一个价值反哺给社会,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及占比,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促进消费,可以使更多的商家能够有更多的包裹发出。”
物流企业为出海而提升的实力是一部分原因,但除此之外,中国物流企业加速出海进程背后还存在着客观环境因素。
一来,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在海外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艾媒咨询预测,到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2.95万亿元。速卖通、SHEIN、Temu和TikTok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为国内物流企业的出海提供了天然的机会。
二来,海外物流巨头的业务布局不同,留出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在除中国以外的市场上,FedEx、DHL、UPS并称为“三巨头”,一直以来以高质量服务而闻名。但“三巨头”的收费较高,对初创企业来说,合作起来成本太高。更重要的是,“三巨头”目前并没有渗透到国内的跨境电商业务环节中,而这恰恰是未来发展的空白地带。得益于这份红利,国内物流企业在出海时也避开了与海外巨头的正面对抗。
总的来说,单量、效率、基建、口碑,都是物流企业出海所必备的素质,因此如今能够看到的实力提升仍然是在做前期准备工作,腾飞的时刻还尚未到来。一场围绕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新一轮出海比拼,仍将持续很长时间